一团团混乱无序的麻绳、麻线,在她的巧手匠心下,“听话”地酿成了耀武扬威的飞龙、赶着绵羊的牧羊人等一件件绘声绘色的雕塑艺术品。5月14日,记者在银川美术馆见到了张Z,目击了乱麻变雕塑的奇异。
张Z介绍,用麻做原料的灵感源于她的童年糊口,小时辰在麻地里玩培育了她对麻的亲近感,加上受外婆的陶冶,年少的她就对针线、编织发生了稠密乐趣。
1991年,张Z考入中国美术学院,起头系统进修绘画。1993年,她起头了麻雕的摸索。刚起头,为了雕出一个鱼鳍,张Z用了60根麻线,一根编上去,感受欠好,拆失落,再编一根上去,还欠好,再拆失落。从早上9点一向做到晚11点,家里打了十几个德律风催她吃饭,她都没归去,而是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,坐在一堆麻绳、麻线中构想。最终雕好后,她才发现自己浑身都是麻线头,右手食指被绳线勒出了一条深深的血印。张Z的麻雕属于纯手工作品,每一根麻她都要拿着十几厘米的长针、锥子不寒而栗地编、雕上去。为了让雕塑更有立体感,凡是要环绕纠缠、编织数十层麻。记者看到,张Z双手的拇指、食指上布满老趼。“我这手哪还像画画的手啊!”张Z笑道。
若何让麻雕更有表示力、更具传染力?张Z除了在雕塑自己上下工夫,还出格注重选材和加工。“麻看上去可能都差不多,但其实颜色、亮度、纹理都纷歧样,我先把材料买回来,再按照作品的需要,把麻从头分类、编织、捆扎、剪裁,还要上色。我曾将一把麻线连着洗了40多遍,就为了把原来的深黄色洗成浅黄色。”张Z说。一次,张Z含泪把已完成的20多件麻雕全数拆失落,再用新材料、新手法、新构想从头编织、雕镂,因为她不想将麻雕“永远摆放在工作室里”。
2003年,张Z的麻雕作品《巢》入选全国闻名女画家作品暨宁夏女艺术家作品连展金奖;2011年,她的20余幅作品加入文化部在迪拜举办的“欢喜春节”中国文化周勾当……今年4月23日,张Z作为全区4位非遗传承人中的麻雕传承人,携作品前去毛里求斯加入“唐人街文化节”,遭到好评。一位法国朋侪如许评价张Z:“你有一双金子做的手,把我们视为无用的工具酿成斑斓的艺术品;聪明工致的中国女人,你和你的艺术令我赞叹。”